4月15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冯国栋教授应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邀请作“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主题学术讲座,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院长罗争鸣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冯国栋教授讲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
讲座伊始,冯国栋介绍了本次讲座所要探讨的四个主要问题,即新材料与历史记忆、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的历史回顾、石刻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助益以及石刻史料的特殊性和使用。冯国栋引用了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的观点,指出记忆具有选择性,但是忘记的东西绝非可有可无,要正视对历史遗忘的警惕,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通过引用饶宗颐先生在《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中的内容,冯国栋指出石刻文献相对于甲骨、简牍、敦煌以及档案文献来说是相对较新的材料,可以用来补全对前四者材料无法证实的历史空缺。随后,他通过列举沈曾植、胡适、柳田聖山以及石井修道的研究成果回顾了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的相关内容,并介绍了目前有关这一论题的热点问题。
冯国栋教授在石刻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助益这方面着重强调了新材料的功能:其一,新材料可以提供新的历史事实。在石刻文献的出土下,大明宝和黄山体等在往日无法探究的词语,其意义得到了揭示与完善。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新材料提供了重新审视旧问题的机会。冯国栋教授举了《金刚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两者在古今佛教中重要性不同的例子,着重说明用新材料审视旧问题需要回到新材料所处的年代去判断。他强调,“语言就像指月的手指”,要注重的是月,要注重的是内容与联系。
针对石刻史料的特殊性和使用这一话题,冯国栋教授表示,在利用石刻作为史料之前,必须理解石刻史料本身的形成和版本问题,版本问题也是“历史性”问题,该问题下需要知晓不同的人或者时代关注的差异性都很大,要关注差异。另外一点则是辨伪问题。辨伪问题也是价值判断问题,重要的是建立时间序列,不要仅仅只为了辨伪。

师生向冯国栋教授提问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针对“想从事石刻方面的调查,应该如何收集石刻”这一问题,冯国栋教授传授了四个方法:一是从清代人抄写文字中寻找石刻有关内容,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版的图录、拓本和释文中寻找,三是利用数据库,四是田野调查。
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学术报告,为其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