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由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团学会主办的第81期书山仰止活动在1107教室举行。本次活动以余华经典作品《活着》为主题,通过多维度解读这部文学经典,深入探讨生命意义与人性光辉。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教师徐旭敏、辅导员徐樵楚出席活动,与在场同学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现场
七组同学围绕《活着》这一经典作品,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挖掘作品内涵,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存与意义的灵魂深度跋涉。有的同学认为,小说通过徐福贵苦难的一生,展现了生命最本真的坚韧——活着本身就是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应;有的同学关注细节中体现的生命尊严,指出富贵面对亲人离世的坦然接纳,正是农耕文明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有同学分析余华极简的文字风格,如何将个人悲剧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寓言。同学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活着》以独特的苦难美学,在解构世俗幸福神话的同时,重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维度,其精神内核在当代社会仍具深刻启示。
在电影对比赏析环节中,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细致对比原著细节与影视改编内容,深入探讨改编的得失,充分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原著中,徐福贵儿子有庆因抽血过量致死,这一情节深刻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而电影中,改为被县长车撞倒墙压死,虽强化了时代背景的呈现,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批判性有所减弱。这一对比,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同艺术载体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时的差异与侧重。
在教师点评环节中,徐旭敏表示,富贵最终领悟的“为活而活”并非妥协,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生存哲学,彰显了生活与幸存本质差异,并强调人生甘苦自知,不必介意外人评价。徐樵楚指出,作品通过徐福贵的人生起伏揭示,生命的光辉恰在于绝望中的坚持,其力量源自爱与偶然的微光,并鼓励同学们无论遇到何困难,都要有继续把生活过下去的勇气。
本次“书山仰止”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大家对《活着》这部作品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更在思想的碰撞中汲取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智慧,为未来的成长之路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